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教育,为什么变得这样尴尬?

    信息发布者:黄河猎人
    2019-02-17 12:44:42   转载

    教育,为什么变得这样尴尬?

    鲁安新华



    nkVAZ0nJh9QaViUhSGVP_l.jpeg

    一直以来,上大学是中国千万学子及其家庭,渴望用来改变命运的一条相对公平的重要途径。


    尤其对于那些贫困家庭来说,如果孩子不能考上大学,想要出人头地,难上加难。


    想上大学,就要过高考这座独木桥。


    可过了独木桥,迎接考生的,并非全是康庄大道。




    01


    1997年,中国推行教育产业化政策,从那时起,高等教育就变成一件商品。


    影片《出路》的第一个主人公王振祥,是民办教育学院的教员。


    作为高校教育产业化的一份子,他看得很透彻。


    “我们是一个公司,我们不是一个学校。”




    本质上,这就是一门生意。


    一到高校招生季,全校男老师全部出动,去各地演讲宣传,女老师则负责留校打电话。


    出来的每个教师都有任务,一场讲座要转化三个学生注册,主旨只有一个:把学生弄来。


    他们专门去乡下,招农村学生。


    因为跟城市学生相比,农村学生没有优势教育资源,再加上信息匮乏,即使努力学,也不一定有好大学读。


    而这类家庭,却又恰恰最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,是最容易上当的。




    每次招生宣讲会,王振祥都用富有激情的浑厚播音腔,告诉在场所有学生和家长:


    “读书是我们当今社会最好的出路。”


    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。”


    “读书不仅仅能够使我们获得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,更能够让我们拥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和高品质的生活。”




    每场招生宣讲会,就像一出完美的表演。


    他紧紧抓住这些老实人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心理,为自己谋财谋利。


    他当然也知道,这些人多半家境贫寒,供一个大学生,很可能会卖猪卖牛甚至卖房。


    偶尔,他也会在夜深人静时,想到自己做的事,嘟哝两句:造孽呀,造孽呀。




   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是,他结束讲座,回到房间脱下正装时,故作轻松地说:变回人类。




    他就像戴面具的双面人,一边忽悠贫困生来交钱,另一边又受良心谴责。


    可第二天,他还是会继续昧着良心去骗穷人的钱。


    02


    第二个主人公是来自湖北赤壁市的王盼。


    她是典型的农村贫困生,父母都在砖厂工作,母亲是残疾人,父亲只知道喝酒和干活。


    上一个好大学,对这户人家来说,意味能改变命运。


    可尽管王盼很刻苦学习,她还是,落榜了。




    于是,两条路摆在他们面前:


    一、不读大学,出来工作,重复父辈那艰苦的一生;


    二、继续上,有张大学文凭,以后日子能过得轻松些。


    王盼母女最终选择了后者。


    面对女儿的高考落榜,母亲怕打击她,表面没说什么。


    但单独面对镜头时,她难掩悲伤。


    不过她还是认为,就算考不好,也要上大学。只有上大学,才能有出路。




    王盼翻着那厚厚的一本高校招生志愿书,却不知道选什么学校和专业。


    就这样,王盼母女恰巧听了王振祥的招生宣讲会。


    被忽悠后,她们同意入读他们的民办高校,哪怕1年学费高达2万,她们也接受了。


    招生宣讲会结束后,王盼妈妈跟王振祥闲聊,“她上初中的时候,老师问她,你为什么要学习,她说我上学是为了脱贫。”




    王盼上学是为了脱贫,可小小年纪的她还不明白,她已经被忽悠进了骗局。


    没钱交学费,王盼妈妈就只能挨家挨户,请亲戚朋友吃酒席来凑钱。


    王盼奶奶也硬塞钱给王盼妈妈,希望能帮点忙。


    虽然大学并不好,但有大学读,王盼妈妈很高兴,笑着说:“考得好坏都一样,考得好的话也就是,心里开心一点,风光一点。”




    寥寥几句,却让人心里五味杂陈。


    可是,一张大学文凭,真是万能的吗?


    03


    纪录片中第三位主人公——万超,是武汉某独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。


    影片关于万超的介绍,是从他拍毕业照开始的。




    那时的万超,对未来充满幻想和憧憬。


    在自我评定里,他写道:“相信自己有能力面对社会,能为社会主义社会,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。做好自己,相信未来!”




    可接下来的招聘会,却让万超信心大减。


    他学的是国贸专业,销售、HR、清算,只要跟专业挨一点边儿,他都会尽力尝试。


    可除了简历被收走,他没有任何收获。


    他自问自答:


    “为什么别人不要我呢?”


    “我不是211,985,是这样吧?”




    好在,他终于得到面试清算专员的机会。


    HR问:你的短期目标是什么?


    他回答:“在武汉能够生存下来。”




    HR又问:那你理想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?


    他说:“早上起来,上班很开心,下班很开心之外,应该还有多余的时间,看一下书之类的。看一下书,和朋友聚聚,这样我就差不多很满足了。”


    生存,是他目前最重要的事。


    至于梦想,先填饱肚子再说吧。




    万超被确定录用了,但有一周考核期。


    一周以后,考核通过,继续上班;考核不过,离职走人。


    这份工作工资很低,试用期每月1500元,却不妨碍他开启新生活的热情。


    他打电话告诉家人找到工作的好消息,花500元租一间房子,梦想生活似乎指日可待。


    可生活总喜欢给人最沉重的一击。


    由于基本办公软件不熟练,他被辞退了。


    坐在昏暗的楼梯间,他崩溃大哭。


    “我委屈得好厉害啊,我觉得好不爽啊!”




    还没向梦想生活踏出一步,他又被逼回原点。


    万超再次跑高校招聘会,好不容易找到第二份工作,可试用的十几个应届毕业生,最后只能留下两个。


    那些本该踌躇满志的年轻人,聚在一起,满脸沧桑地说:


    “强者才能得到老婆,弱者只有生老病死。”




    他们人生旅程才刚开始,却已明白,谁也无法逃过生活的残酷。


    考核期很快结束,万超再遭淘汰,他还需继续为生存而战斗。


    04


    影片结尾,王振祥工作的民办院校倒闭,他后来找了份IT行业的工作。


    王盼也离开那家院校,进了一所理工学校。


    万超搬去与两个朋友合租,还没找到工作。




    《出路》于2012年上映,距今已过去六年。


    高校毕业生也从2012年的625万人,增加到2019年的预计834万人。


    在这期间,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需求稳步提升。


    根据教育部2018年6月14日发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,国家承认的民办高校已达735所。




    大部分民办高校已变得更正规,且在高校招生中不可或缺。


    可即使国家在慢慢规范和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,仍无法改变民办高校文凭就业难的现状。


    招生时,不少“王振祥”背后的民办高校,招来千千万万个想上大学改变命运的“王盼”。


    毕业时,“王盼”们又都变成千千万万个“万超”。


    这就是“蚁族”。


    曾经,我们深信“知识能改变命运”。


    然而现实却让我们因读致贫。


    梦想该放在哪里?


    穷人的出路到底是什么?


    在中国,对大多数农村的贫困生来说,上大学就是他们的出路。


    可如果出路成了一些人敛财的诱饵和骗局,那么出路,最终会成为穷人的绝路。





    >>点击进入中国教育网……


    http://teacher.edu.cn


    查看更多详情!


    来看看我们的孩子......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